中新网兰州8月30日电 (记者 高莹)“烙画就是以‘烙’代墨,用铁笔生花,最考验手上的力道。要色浅就用力轻,要色深就用力重,稍有拿捏不稳,就会将纸张烫破,前功尽弃。”近日,今年60岁的烙画民间艺人姜中耗时两年时间,完成了长达14米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巨幅烙画长卷,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。
(资料图)
14米长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长卷,10米长的《永乐宫壁画》卷轴,巨幅敦煌莫高元素作品……在甘肃省兰州市的一间工作室里,记者探访了正在伏案作画的姜中,这是他以“烙”代墨,从事烙画的第40年。在淡黄色的纸张上,经过烙笔的润色,图案变得生动起来,深浅不一的褐色线条中透着古朴的韵味。
姜中缓缓展开手中的“清院本”《清明上河图》长卷。在作品中,烫烙线条细腻流畅,画面古朴典雅、浓淡相宜。画中的每个人物姿态不一,表情栩栩如生,十分震撼。
今年60岁的烙画民间艺人姜中耗时两年时间,完成了长达14米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巨幅烙画长卷。李亚龙 摄
“你看画中的桥,因为它上面的人物非常多,每一个人的动态、步履,挑担的姿态,都不一样。”姜中指着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拱桥部分局部图向记者介绍说,人物是最难刻画的,尤其是如此庞大场面里的人物群像,除了考验功力,更加考验耐力。
作为姜氏烙画的第三代传人,在姜中儿时的记忆中,爷爷用煤油灯烧铁钉烙画的情景常常浮现在脑海里,也正是受此影响,他对烙画的感情尤为深厚。“以前的烙画工具很落后,现在用的笔头有细有粗,比如画鸟上的丝毛,就要用非常尖的笔头;比如在画岩石的时候,要用皴法(一种绘画技巧),就必须要用较宽的笔头。”姜中介绍说。
图为烙画《清明上河图》长卷局部图。李亚龙 摄
据史料记载,烙画源于西汉、盛于东汉,后曾一度失传,直到清代才被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。以前多在木质材料上绘制,现在则多见于宣纸、丝绢等材质。
除了《清明上河图》长卷,姜中还烙制了10米长的《永乐宫壁画》长卷等作品,在传承传统烙画技艺的基础上,运用国画、素描、剪纸、贴画等技法,让烙画艺术更加立体。
在甘肃省兰州市的一间工作室里,烙画民间艺人姜中正在伏案作画,这是他以“烙”代墨,从事烙画的第40年。李亚龙 摄
“我下一步的想法是把全国各省区的代表景色元素,设计绘制成长卷,用烙画展现出来,守住传统技艺,展现壮美河山。”姜中如是说。(完)
关键词: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